中秋节随笔

时间:2024-01-06 12:16:15
中秋节随笔(15篇)

中秋节随笔(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秋节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节随笔1

中秋佳节的一大早将睡眼惺忪的我从温暖的棉被中挖起来,全家整装出发,前往老家祭拜祖先。

一到老家,发觉奶奶、大伯和二伯早已到达,而且供桌上已经摆满拜拜的佳肴,有蒸鱼、烫青菜、海参汤……等等,让我看得垂言三尺,食指大动,恨不得马上饱餐一顿。

傍晚时分,阵阵烤肉香弥漫在空气中,好香哦!好想吃哦!后来,奶奶说:“我们也来烤肉吧!”我兴奋的搭起烤肉架,放木炭,一切准备就绪,准备要烤肉了,但火却一直燃不起来,大家都弄得灰头土脸的,本想放弃的时候,却被我发现了火种,打火机一点,终于烧的`火势熊熊,当二伯放上猪肉片,淋上烤肉酱,不一会儿就散发出阵阵的香味,我迫不及待的用筷子夹起来直接送入口中,哇!好吃的滋味真是墨笔难以形容,其它还有海鲜、牛肉、羊肉、皎白笋……等等,食材各式各样非常丰富,大家就这样一边烤肉一边聊天,还一边唱歌呢!在喝上几杯饮料,真是一个热闹又好玩的中秋节。

中秋节不只是一个假日,也是阖家团聚、互相谈心及联络感情的好日子。

中秋节随笔2

小时候,所有的节日在我看来,似乎都只是日子而已,激不起异样的感觉,也许有压岁钱、有新衣服、能放鞭炮、还能看搭台唱戏的春节除外。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所有的日子都简单地重复,没有远游,没有离愁,更没有那一场场生死相隔的镜头,不断地浮现,重演。不知为什么,现在再过节,别样的滋味总是会偷偷地、慢慢地涌上心头。

因为前几天的劳累,假期里最大的愿望,就是睡个彻头彻尾的自然觉,好一扫连日来积累在身体每个细胞中的疲惫感。可能是生物钟作祟,这个所谓的懒觉,也在8点之前主动地自我结束。起床、洗漱、安排丫头的早餐、整理家务……,一切看似就跟普通的休息日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最近丫头对自己的专属领地很着迷,为了满足她的愿望,我们就在客厅辟出窄窄的一小块地方,让她随便拾掇自己的东西。丫头每天花费最多的,就是在自己的小空间里搭乐园,画画,看书,摆弄小贴画,还给自己的领地造了门,必须用所谓的钥匙才能打开。上午,她在自己的领地里自娱自乐,我在忙碌地收拾家务,偶尔会看看她的杰作,时间就这么点滴地走着。不知为什么,耳边突然就回响起了小学的时候听过就念念不忘的几首老歌。于是,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声,唱着唱着,泪水开始在眼圈打转,忍不住哭了出来。“人生是一粒种,落地就会生根,风吹年华的梦,落叶总要归根……”。这么沧桑的歌,居然那么早地扎根到了自己的内心,汲取着情感营养,慢慢枝繁叶茂地生长。

丫头的呼唤把我从这别样的思绪中拉了回来,原来突发奇想的她又用自己的跳绳把客厅圈了起来,绳子上还拴着圣诞节没用完的铃铛。丫头自豪地宣布,“妈妈,我的地方太小,以后,绳子里面的都属于我了,进来可是要用钥匙的哦。”她所谓的钥匙,就是一只粉色的水彩笔,要用它把铃铛敲一遍,然后从绳子下钻进去才行。有两次我没按照要求,直接从上面跨了过去,还惹得小家伙满脸的不高兴,于是,狡猾的妈妈后来就学会了两手准备。

因为晚上要全家聚餐,按照惯例,也一定会陪公婆打麻将到挺晚的时间,于是,午饭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哄丫头睡觉,要不然,晚上疲倦起来小妮子情绪肯定不好。打扮床头,讲故事,喝水……,不愿意老老实实午休的小丫头总是一堆理由,把大人折腾一番后才不情愿地睡着。丫头爸爸早早地去公婆家帮忙张罗晚饭,我跟丫头继续赖在家里,她在自己的'领地里捣鼓东西,我则欣赏着单位群里同事们中秋的手机简易画创作,直到那边电话催过来,“姐姐们都等着急了,妞还在干嘛呢?”听到姐姐们都在等着自己,丫头迫不及待地催促我赶紧收拾好,慌慌张张地带着滑板车出发。

逢年过节聚餐是公婆家的传统,公公是山东人,老家离孔子故里很近,不仅做得一手好菜,而且非常热情好客。因为离得近,工作又忙,丫头出生到现在,两位老人也没少操心,丫头这个调皮捣蛋的小孙女,自然也给他们带去了不少欢笑。我们刚走到厨房的阳台下,就听到屋里有人喊:“萌萌、朵朵,妹妹来了,出去玩吧。”要是读研的大丫头也能回来,接下来应该是李家四姐妹的幸福时光了。虽然年龄跨度很大,可是大丫头一直对小家伙呵护有加,小丫头也一直对姐姐惦记得很,也许,这就是血浓于水,姐妹情深吧。

院子里孩子们还玩得正兴,远远地就听见家里有人喊要开饭了。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围着大桌子热热闹闹地边吃边聊,远在外地的大丫头也以微信视频的方式,跟家里每一个成员都打了招呼。看着她,忽然就想到了自己,是呀,从第一个不能在家度过的节日开始,以后这样的情景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成长、人生必须要面对的。我猜,恋家的她,关掉视频后应该会偷偷地哭鼻子,泪水,很多时候是挺好的宣泄。

公婆挺喜欢打麻将,尤其是公公,但是他从来不在外面玩,只是平时的我们都太过忙碌。所以,周五晚上如果没有特别事情,陪他们打麻将就是我和丫头爸爸固定的安排,过节更要如此。两位老人总是输多赢少,可他们依旧非常开心,似乎年龄越大,越在乎各种形式的陪伴,他们的要求,就这么简单。不过,这一晚,两位老人运气挺好,输了钱的我,还被要求在家人群里发了个大大的红包,不过,我乐意,只要他们开心。

这个中秋,就这么琐碎平常的度过了,陪丫头,陪老人,我想,中秋的意义也就这么简单了吧。

中秋节随笔3

秋风送爽,不经意间,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悄然而至。我喜欢这个节日,更喜欢这个节日里一家人温暖而又温馨的感觉。如果你闭上眼睛细品,真的会感受到节日空气里的丝丝甜意。

随着年龄增长,我已进入中年,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对这个节日的期待一直像小时候那么的强烈,儿时过节的情节总是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而又回味绵长。我记得小时候,中秋节的天空总是那么的晴朗,在温暖的阳光下,成熟的庄稼在地里泛着喜悦的金黄。吃完早饭,我和姐姐就掰着手指头计算时间,眼巴巴地盼望着夜色尽快降临,因为只有明月当空时,我们才能吃上香甜的月饼、提着灯笼到处玩耍。对于我来说,中秋节晚饭再丰盛也没有月饼好吃。尽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上一顿红烧肉是最幸福的事儿了,但八月十五的月饼才是最让我惦记的,一年只有一次,真的非常渴望。那个时代,每年过节,每家只能买到二斤月饼,还是限量供应的。数量越少,月饼给我们的诱惑力就越大。

随着月亮越来越亮,我最盼望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姐弟六人围坐在小圆桌前,等待着幸福时刻的到来。小时候,我不懂得什么是“矜持”,只是使劲儿的把小身板坐得直直的,尽量不让口水留下来,眼睛尽量不直勾勾地盯着月饼看。爸爸微笑着坐在一边抽烟,慈爱地看着我们这六个小馋猫儿。在我们姐弟眼里,中秋节夜里爸爸忽明忽暗的火光,是除了 ……此处隐藏14459个字……《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孩子们静静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然后,小朋友们将月饼送到了托班的弟弟妹妹手中,请他们一起品尝月饼,并献上《静夜思》等小节目,分享节日的快乐……

放飞心愿

孩子们用画笔在长幅画卷上表达了自己对中秋的感悟。月桂树下的'玉兔、会飞的嫦娥、月亮的变化、团圆的心愿……所有关于月亮的梦想都跃然纸上。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了探索,在分享中体验了人与人交往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并接受了中华文化和美德的教育。

中秋节随笔14

记得之前没有微信的日子,每到节日,守着手机,一个字一个字的为每个人打出节日祝福,想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对方。

如今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我却越来越不想过节,越来越受不了节日的熙熙攘攘 。尤其是来到南方之后,每到一个节日看到街上到处是拎着鸡,拎着鸭,朋友圈里全是晒团圆菜的。

我始终逃离着餐桌上的亲情,更不喜欢把亲情当做下酒菜。

从小就不喜欢聊家常里短,也不擅长虚情假意的问候。遇到聊的`来的人,恨不得抓着人家聊个不停,遇到不想聊的人,一句都不想说,遇到讨厌的人,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

今天中秋节值班,早上穿过一个长长的菜市场,鸡鸭鱼肉,瓜果蔬菜,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我一个人带着耳机,听着诗集,仿佛不食人间烟火。

图片来自为你读诗

别人认为我对于亲情是冷淡的,更多的时候我是宁肯被误会也不想解释的。

我执着于亲情的纯粹。我把亲人朋友放在心里而不是问候里。

今晚看到一对老夫妻在粉店吃粉,老爷爷穿着病号服,应该是在旁边的医院住院。今天又是中秋节,没有见家人陪同。两个老人默默的吃粉,吃的很安静。静的让你觉得,不管这世界如何,只要有人安静陪伴即可,无需山珍海味,一碗粉也是最深情。

记得,第一次高考失败,一路很沮丧的背着行李回到家,妈妈问考的怎样?我回答不怎样。我以为接下来会是一顿责骂,没想到妈妈只说了一句,饿了吧,给你煮碗面条。

那时家里正在建新房,那碗面是在临时搭的棚子里煮的,那红红的番茄,那金黄的鸡蛋,活在了我的记忆里。

闯荡在外的时候,每当遇到过不去的坎了,每当坚持不下去了,每当累的看不到光的时候,我就给自己煮一大碗面,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吃完。一大碗面吃完,汤喝完,我又过了一道坎。

所以,亲情对于我,一碗面就够了!

这碗面足够我抵挡这世间的薄情,也足够我品尝这人间冷暖!

有人说嫦娥是孤独的,常年只有玉兔相伴,也许她是孤独的,但是她在天上早已看清了这人间,我宁愿相信她是享受这孤独的。

图片来自周国平公众号

中秋节随笔15

中国人早就注意到月到中秋有超乎平常之明,并产生心灵的感应。周人会在中秋举行仪式,以祭月迎寒。至魏晋以后,中国人兴赏月,唐人更是流行。也是从唐开始,中国人有了中秋节,千年既久,到现在已经成了传统和习惯,祭月也演化成为赏月,这标志着人从对月之崇拜发展到对月之审美。

祖父所主导的一次中秋节,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中。那天晚上,雨过云开,有月忽出,自行于天。院子种合欢树、桐树、德国槐树,枝繁叶茂,互相交错,荫庇甚大,遂只有庭中檐下干爽,月光透明。祖父净手整衣,搬出一张宽且矮的条桌,放在檐下庭中,并用瓷盘一一陈以石榴、柿子、月饼等果品祭月。我的祖父1973年西归,在他生前数年再未祭月。那次仪式虽然简陋,但它所传递的信息却自古而来,印象不可磨灭。

农历八月十五,三秋之半,依长安风俗,这天下午靠近黄昏之时,每户必烙月饼。这是主妇的事,在我家当然是我母亲的事。为了使月饼好吃,母亲要给面里放芝麻,往馅儿里加捣碎的核桃仁,也会加红砂糖或白砂糖,这种月饼是甜的,我等小孩特别喜欢吃。烙月饼要用雪蒿,是生长于土坎上或田垄上的`一种野菜。掘雪蒿往往是我的活儿。有时候中秋节会下小雨,天地迷茫,我也不推辞,出门,出巷,出村,在地里采一把跑回去交给母亲。月饼会做一个大的,直径大约一尺半,做几十个小的,直径大约一寸半。大月饼和小月饼都贴雪蒿,一是装饰,二是提味。雪蒿一经锅炕,叶茎便绿淡黄渲,脆感毕现。

月饼在长安谓之团圆馍,因为中秋节也就是团圆节。八月十五夜,一边赏月,一边吃团圆馍,其乐融融。然而这一天也总有人在外羁旅,不能返乡而聚。不要紧,当给在外之人留下大团圆馍的一角,并留下几个小团圆馍,等其回家吃。全家有多少个人,便切大团圆馍为多少块,一人一份,不过当在中秋节以后食之,八月十五夜所吃的是小团圆馍。有一年中秋节,我父亲正在西府的扶风县做宣传工作,数月不归,属于他的那一份大团圆馍夹在几个小团圆馍之中,一直挂在厢房,也就是父母卧室的墙上。怕我偷吃,母亲故意将其高悬。

母亲烙好月饼后会将它们放在一个簸箕里,并置之于方桌或条桌上供一会儿,而后才把小月饼拿给祖父祖母和孩子们。大月饼继续供着,到第二天才收起来切成块儿。也许如此供一会儿,也具祭月的意思吧,然而总之是敷衍塞责了。到了我这一代,就连母亲都不如了。祖父是清人,母亲是民国人,我是共和国人,三朝巨变,在中秋节的规矩上,母亲不胜祖父,我不胜母亲,我的儿女更不胜吾。文化之变迁,文化在中秋节之衰,观之显矣!今之人,只剩下送月饼和吃月饼了。

在唐长安,赏月显然是一种盛举,充满了雅意。道士有传,唐玄宗曾经由天师引领进广寒宫,见宫娥,闻仙乐,流连忘返,并获得灵感,作霓裳羽衣曲。这显然是传说,不过唐玄宗携杨贵妃赏月无假。为延长赏月时间,唐玄宗尝令工匠在太液池西岸筑赏月台。所选地址甚佳,可惜安史之乱爆发,赏月台只建了半截。皇帝喜欢赏月,诗人也就喜欢。他们所去之地,往往是曲江池之岸、杏园之边,三五成群,彼此激发,遂多咏月之篇。有一年过中秋节,唐僖宗吃月饼,喜其油酥,十分之香。恰闻有进士在曲江开宴,便下诏御膳房包以红绫,送月饼给进士。月饼初入史书,大约便由于此事。

中秋节除赏月之外,也赏桂。目遇之,月光明,鼻嗅之,桂花芳,又有耳闻之,丝竹幽,真是何等趣味!当然还有故事,凡古贤者所创作的“嫦娥奔月”“蟾蜍变玉兔”“吴刚伐桂”,甚至“朱元璋以月饼递送起义情报”,都会在中秋节讲一讲。明清以来赏月,也会猜涉月谜语。“长安一片月,打一小说人物,经猜是秦明。”不是很有意思吗?这给中秋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东坡的中秋节是在密州一个超然台上过的。有朋友陪伴,自夜至天亮豪饮,大醉。7年不见其弟,由衷怀念。缘于此,苏子作词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咏月之文章汗牛充栋,苏子中秋节之词空前绝后了。

没有理想的生活,就不会在生活中审美,也不会使生活艺术化。中秋节对月之审美,显然是古人生活艺术化的表现,遗憾今人的中秋节,重以物质,轻以精神,或者说是生活粗鄙化,甚至退化了吧!

《中秋节随笔(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