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父母千万不能乱吓唬
孩子不听话父母千万不能乱吓唬,很多家长会因为家里的孩子太倔太皮而烦恼,他们以为吓唬一下孩子就能让孩子乖乖听话。但这样不好,下面是孩子不听话父母千万不能乱吓唬内容!
孩子不听话父母千万不能乱吓唬1
有时候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可能就会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
其实,哪个父母会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这不过是吓唬孩子罢了。
专家提醒,在适当时候说反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最好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
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
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
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
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
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 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 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
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 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
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 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
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
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 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
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得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
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 进的动力。
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 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
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 应该停止。
孩子不听话父母千万不能乱吓唬2
当孩子犯错或者哭闹时,家长没有耐心对孩子讲道理,或者根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经常会采用恐吓式的方法。
最开始这样的方式非常有效,孩子也会惧怕父母的威严,所以立马乖乖变得听话,但是这并不影响孩子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因为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教育的目的。
“恐吓式”教育方式的危害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恐吓式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它会对孩子造成很多不可磨灭的危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避免恐吓式的教育方式,不要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后悔为时已晚。
危害1、孩子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有需求而表达方式不正确时,比如哭闹着想去游乐场,但是父母却粗暴的告诉孩子天黑了,外面有怪兽出没,会吃小孩子;
或者孩子在吃饭时不专心,哭闹着要看电视,家长会恐吓孩子再不听话就让医生来给孩子打针。
家长的这些方法似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长久看来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度不安全的感觉。
他们接受不到家长正确的引导,都是在家长的恐吓中收起自己的坏情绪,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觉得危险处处都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全感也慢慢的缺失。
危害2、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家长经常吓唬孩子,孩子的心理总是被阴霾笼罩,严重时会让孩子产生心理疾病,认为身边处处存在着危险,身边的人也极度不友好,他们会变得内向,自卑起来。
危害3、孩子做事畏手畏脚
家长的恐吓式教育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受到限制,孩子的行动处处受家长的约束,做起事情畏手畏脚,他们害怕做错事引得家长不高兴。
所以一直在家长要求的范围内循规蹈矩的生活。慢慢的孩子会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性格也变得唯唯诺诺。
危害4、影响孩子正确的认知
家长总是用不同的人物身份和话语吓唬孩子,这些虽然能对孩子起到警示的作用,但是这些正面的形象会慢慢的颠覆孩子的认知。
比如医生和警察的形象,会让孩子本能的对他们产生恐惧,在有需求的时候也不会寻求他们的帮助,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在破坏孩子正确的认知。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大人上尚且犯错,对于孩子来说犯错是家常便饭,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如何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好的父母一定是好的教育者,这样孩子才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第1步、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
当孩子情绪出现波动或者犯错时,家长此刻要做的不是利用恐吓式的教育让孩子停止行动,或者立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只能让孩子暂时认错。
而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家长需要做到的是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发自内心的自己想做出改变,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印象才是最深刻的。
第2步、鼓励孩子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家长看到孩子做错事,迫不及待的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或者通过喊叫的方式让孩子立马改正,而这些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去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家长也应该鼓励孩子尝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自内心的做出改变。
第3步、换位思考
是人就会犯错,成年人会犯错,孩子由于年龄限制,阅历少,更不例外。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换位思考,把自己处在孩子的年龄范围内,去思考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这样就不难理解孩子做出的一些幼稚的举动。
第4步、适度鼓励
鼓励会让人增加自信心,相比于恐吓,鼓励的话语似一缕春风会滋润孩子的心田,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
当孩子取得进步或者做错事时,家长可以适当的用鼓励代替批评,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真心为他们着想,这样他们也会积极的做出改变。
教育寄语: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好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身心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
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换位思考,这样就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孩子才能更加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